首页
机构介绍
鉴定业务
鉴定技术
专家团队
新闻资讯
典型案例
职业培训
法庭科学博物馆
联系我们
CN
EN
联系我们
文章详情
证据院线上教学丨林静: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与线上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0-04-27 13:32 高思雪 

 

 

作者简介

林静 证据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德国弗赖堡大学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德国马普外国与国际刑法研究所博士后。曾任职于德国马普外国与国际刑法研究所、美国高盖茨律师事务所 (K&L Gates)法兰克福分所。曾受邀在荷兰莱顿大学、意大利罗马三大、日本早稻田大学、德国科隆大学、德国弗赖堡大学等进行学术讲演。研究领域包括证据法学、比较刑诉法、刑事 一体化、刑事合规等。

一、 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及初步实践

斯坦福大学的政治学教授罗布·里奇(Rob Reich)是 2001 年 Walter J. Gores 卓越教学奖(斯坦福大学最高教学荣誉)获得者。他在获奖教师系列讲座上谈到了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法。尽管这种教学方法仍存有争议,里奇教授鼓励大家创造性地重新使用苏格拉底方法,并将其作为一个相关框架,使学生积极地参 与到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来。这种教学方法与我国乃至大部分大 陆法系国家,法学的教学方式是有差异的。但是如果我们关注其 他国家的丰富授课模式,比如德国的以学生发言展示为主导的研讨课(Seminar)以及师生互动练习课(Übung),可以发现,其亦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苏式教学法。《学记》中“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亦展示了祖先们的启发式 的教学智慧。

2019 年给证据科学研究院法硕学生开设《证据法学》以来,我一直在思考探索此种教学方法。根据苏式教学法的内核以 及我国法学教育的原有背景,我将苏式教学法改造为下列关键词 所描述的教学模式:问题为导向、学生为主体、无正确答案以及 与内在知识结构的契合。该实践的探索趣意盎然:从教者视角, 课程进行到中期,我基本能叫上全班 39 名学生的姓名。而在课堂中老师准确叫出学生的名字,无疑能让学生有浸入感(commitment),而非旁观者。上完全部课程之后,根据学生的 不同课堂反馈,我基本能了解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不同知识板块的兴趣差异;从学者视角,(根据观察和私下交 流)同学们对课程的参与度极高。尽管开课时间在炎炎夏日午后, 但鲜有学生呈现出疲态。他们的提问也常常让我欣喜(比如概率 论与事实认定的关系),并及时填补自身知识结构的薄弱之处。可谓教学相长、收获颇丰。

今年的线上教育,是否能延续去年实体课堂的改造版苏式教学法?在授课模式上,我为了规避网络不畅的风险,放弃了直播模式,而采用了提前录制课程视频、留言问题抛砖引玉以及微信群答疑互动的模式。根据半个学期的实践探索,发现两者存在适恰性,但仍面临一定的紧张关系。

二、线上教学与苏格拉底式教学法的适恰性

(一)教学互动、打破时空

“老师,是否所有证据规则都与证据相关性有关?(彭鸣瑞 同学)”,晚上 9 点 10 分,答疑微信群收到消息提示。正如达马斯卡(Mirjan R. Damaska)所言,“熟知不等于真知”。这个问 题是我从来没有思考过的,甚至不觉得这是个问题。学生思维很发散,让我一阵欣喜。为了引导其他同学思考,我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所有人来回答这个问题。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从证据属性的相互关系,到两大法系的不同路径,到美国的辛普森案件,再回归到我国的具体证据规则的建构。放下手机,已至深夜。

线上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平台的开放性使得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教学的主角。教师的工作从灌入转向输导,表现为激励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思考。翻看答疑群,我最多的回复是鲜花和大拇指点赞。此外尚有“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以及“可以参阅某某书,找找答案”。

怎么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呢?我采用了内置“彩蛋”和外挂 “红旗”的方式。“彩蛋”是在提前录制好的讲课视频中,不时的提出一些问题,并向学生发布彩蛋信号。一来,通过学生在答疑 群中对“彩蛋”的回应检验学生是否认真学习了教学视频,二来,抛出的“彩蛋”启动了互动讨论。“红旗”的方式是,在学习通的讨论中留言,请学生思考本讲的重点、难点问题,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资源开放、扩张边界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证据法阅读 书单”、“哈佛法学院法律电影观影单”、“大咖讲座信息”,这些是我不时投向答疑群的居学时的学习资源。线上教学的另外一个优势是,开放的资源和扩张的学习边界。尽管我的主教学任务是 《证据法学》,但考虑法硕学生的学科背景,我将其拓展到了法 学理论和诉讼法学等基础领域,并以较轻松的方式分享学习资源。《证据法学》是正餐,而其他法学学科是零食。不时地投放美味可口的零食,供学生自主选择。

投放零食的美妙反馈是,我常常看到同学们超越学科边界的发散思考。比如“德国采用职权主义,除了受罗马法的影响,其次的原因,我觉得是近代德国的殖民地落后同期的英国,因此需要高效手段支持本国经济。证据是同为民法法系国家法国的民法 典,物权法在合同法之前,德国民法典合同法在物权法之前(苗 翊弦同学)。” 在开放式讨论语境下,我不轻易设置正确答案,引导同学们自发地去思考研习,从古今中外的法学理论、立法、 司法实践中寻找能内置到自我知识结构中的答案。

三、线上教学与苏格拉底式教学法的紧张关系

(一)学习进程的监督

线上教学的一个难题是,如何进行进程监督。课程线上签到、设置不可拖拽的任务条,是否是有效的做法呢?我在换位思考后, 没有采取这些做法,而是善意推定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这种信任伴生着“胡萝卜式”的激励,通过不时发送“彩蛋”和“零食”, 激发学生探知欲和学习动力。与苏格拉底讽刺式的引导不同,我 在互动中不给学生负面的反馈。学生的任何提问和回答,都值得肯定,不限发送时间、不限知识的深浅。

虽然没有采取“大棒”模式,我每周都会浏览每位学生的学习进程。当发现个别同学没有及时完成学习任务,就私信提醒。此外,通过微信群的互动,也可以侧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提问、参与讨论的同学数量和频率与后台进程监测频率成反比。换言之,当微信答疑群讨论特别热闹,后台监测的频率可以适当降 低;反之,则要加大后台监测频率。

(二)个体差异的兼顾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线上教学的另一个难题是,如何兼顾到个体,特别是潜水不发言的同学。在实体课堂教学中,能 够通过“面部表情证据”(demeanour),以及个体的课堂及时反馈,兼顾到学生对知识板块的不同掌握程度及不同兴趣。这个在线上教学中,暂时难以实现突破。正在筹备的方案是,适当穿插直播课,根据微信群的发言积极程度进行反向互动,即主动与潜水同学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讨论。另外可选的方案是,最低提问(发 言)次数的相互协同,即每个学生应当在答疑群中进行一定数量的提问和答复,将其纳入平时成绩。根据提问和答复的情况,侧 面了解个体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上述仅为个体的有限经验,尚在探索之中,欢迎同行教师以 及学生朋友的商讨、反馈。最真诚的敬意献给研究生院以及证据科学院的教学督导和教学管理老师。线上教学带来的周报统计、 进程联络等,无疑增添了额外工作。感谢您们的兢兢业业、事无巨细。知识的传递,总有无数默默奉献之人。以此为动力,不断 完善教学工作。饱读诗书,不负韶华,期待共聚首!

证据科学研究院始终把教育教学质量与师风教风建设放在第一位。教学办全面搜集系统整理学校关于教学规范与师德师风教育的各项文件,于开学前和开课第一周向每位授课教师发放相关文件,反复向每位授课教师强调按照学校规 定授课、培养学生。本学期前8周学院有10门线上教学课程,12名教师授课。其中,本院教师5名,外院教师6名,外请校外教师1名。每周均 100%正常开课,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要求教学纪律与教学规范。
证据科学研究院注重线上授课的过程管理,证据科学研究院教学办逐一与授课教师沟通,申请旁听各门线上课程,深入了解师生上课情况。每门课程除了授课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证据科学研究院主管领导发挥引领作用,带头听课,教学办员工也逐一听取各门课程,认真了解在线授课个环节情况。学院脚踏实地进行督查工作,一方面带动师生线上交流互动,提升学生参与度;另一方面便于及时总结经验,有力确保教学质量。

本文选自:中国政法大学2019-2020年度春季学期研究生线上教学情况周报(第五期)

 

Copyright 2017-2027法大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4358号 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