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识别是通过对物证检材的遗传标记检验,判断前后两次或多次出现的物证检材是否属同一个体的认识过程。
基本原理
我们把现场采集的检材与某人样本遗传标记分型一致的现象称为检材与样本“匹配”。
(1)现场检材与某人样本遗传标记分型不匹配,检材不是某人所留。
(2)现场检材与某人样本遗传标记分型匹配,不能排除检材是某人所留。匹配有两种可能的原因:①检材与样本来自同一人,即提供样本的某人;②检材与样本来自不同的人,检材是罪犯所留,这个某人只是人群中的随机个体,仅仅是因为偶然,在被检测的遗传标记上分型与现场检材一致。在具体鉴定中对“匹配”现象进行评价时,需要引入随机匹配概率(PM)和似然比率(LR)的概念,对这一证据是否支持检材为某人所留进行评估。PM越小、LR越大,越支持检材为某人所留。
根据SF/Z JD0105012-2018《个体识别技术规范》,如果现场血痕样本与嫌疑人的血样DNA 分型结果不一致,鉴定意见可表述为 “排除两者来自同一个体”。 如果现场血痕样本与嫌疑人的血样DNA 分型结果一致,则需计算LR,鉴定意见可表述为“支持两者来源于同一个体,LR 值为XXX”。